LED顯示器的優勢、技術挑戰和制造商前景發表時間:2021-05-12 11:00 盡管在制造和成本方面仍然存在諸多挑戰,Micro LED 作為一種新興的顯示技術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許多公司將 Micro LED 顯示器視為取代 LCD 和 OLED 的下一代顯示器。另一方面,許多公司計劃大規模生產 Micro LED 顯示器,以便安裝在不適合使用 LCD 和 OLED 的應用中,例如超大尺寸電視/公共標牌或智能手表顯示器。 Micro LED顯示器成功的關鍵是實現高密度的自發光LED芯片組,其像素間距為微米級,然后將LED芯片放置在有源矩陣基板或模塊上,通過micro LED芯片陣列實現顯示功能,提供高品質的色彩和出色的亮度。 換句話說,與 LCD 或 OLED 不同,Micro LED 顯示器不需要大面積的基板進行光刻或蒸發,也不需要一個復雜的過程來轉換顏色和防止亮度降低。從理論上講,Micro LED可以很簡單,成本更低,畫面性能更高,這使得Micro LED成為一種完美的顯示技術。 Micro LED 顯示器的優缺點 與主流顯示技術 LCD 和 OLED 相比,Micro LED 顯示器具有許多優點。顯示了 LCD、 OLED 和 Micro LED 顯示器性能的評分比較。 Micro LED 在亮度效率、亮度水平、對比度、壽命、水氧電阻、響應時間、工作溫度和功耗等方面優于 LCD 和 OLED。以上都得益于 LED 芯片組的特性。 但由于模塊化,在靈活性、成本競爭力和抗沖擊性方面與 LCD 和 OLED 相比并不占優勢。 對于 LCD 來說,它的成本低于 OLED,它比 OLED 具有更好的亮度效率和亮度水平。就水氧電阻和壽命而言,OLED 并不占優勢,但它的柔韌性很好,而且隨著生產規模的增加,成本會大幅降低。 通過與 LCD 和 OLED 比較,Micro LED 顯示器更勝一籌,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較低的成本競爭力、抗沖擊性和靈活性。這表明如果 Micro LED 顯示器制造商的目標是取代 LCD 或 OLED,他們應該瞄準那些不需要靈活性、且屬于高端類別的應用。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許多 Micro LED 顯示器開發商將目標鎖定在超大尺寸的高端電視/數字標牌顯示器、高端豪華汽車顯示器或高端 IT 顯示器。 Micro LED 顯示器樣機及商業化 迄今為止,很多公司已經將micro LED顯示器樣機或初步產品商業化并進行了演示。 2020 年,三星電子開始將其 146 英寸 Micro LED 顯示器“The Wall”進行商業推廣。 三星電子計劃于 2021 年針對公共展示場所和豪華公寓的起居室推出一款全新的 110 英寸 Micro LED 顯示器。該顯示器仍然基于印刷電路板 (PCB) 背板,但三星電子的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應用 LTPS TFT 背板。 三星 146 英寸的 The Wall Micro LED 數字標牌顯示器每臺售價超過 27 萬美元。全新的 110 英寸 Micro LED 顯示器估計每臺售價超過 13 萬美元。它的售價高昂,使它步入了超級奢侈品的行列。 三星電子計劃從現在起為家庭推出更多的 Micro LED 顯示器,包括 75 英寸、88 英寸、94 英寸和 99 英寸。所有這些顯示器都具有高密度的微米級像素間距的 Micro LED 芯片和一個全新的 LTPS TFT 背板。三星電子的 Micro LED 電視供應鏈包括三安光電、EPISTAR、PlayNitride、AUO 和 BOE。 Micro LED 顯示器預測 到 2021 年,Micro LED 顯示器將在公共顯示和電視領域實現商業推廣。正如 Omdia 在《顯示器長期需求預測追蹤報告 ─ 3Q20 分析》中的預測,近眼應用,如智能眼鏡、頭戴式顯示器和增強現實 (AR)/虛擬現實 (VR) 設備,以及智能手表將于 2022 年開始使用 Micro LED 顯示器。 Omdia 預計,從 2024 年開始,Micro LED 顯示器將出現在汽車顯示屏和臺式顯示器領域。預計到 2025 年,Micro LED 顯示器收入將從 2020 年的 0.2 億美元增至 70 億美元。這仍然遠遠小于 LCD 收入(920 億美元)和 OLED 收入(480 億美元)。然而,Micro LED 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 Micro LED 顯示器最嚴重的不足在于制造挑戰和經濟規模較小造成的高額成本,這讓其難以在成熟的顯示器市場競爭。 最關鍵的是,Micro LED 顯示器模塊的制造工藝尚未實現類似于 LCD 或 OLED 的標準化,并且每個制造商都在開發自己的獨特工藝和產品技術。這使 Micro LED 顯示器制造工藝復雜、品種繁多。 此外,設備和工具都是定制的,成本很高。同時,參與制造工藝的公司很多,括 Micro LED 外延片制造商、PCB/LTPS 制造商、批量轉移制造商、驅動器集成電路(IC)制造商、機柜組裝制造商、模塊化制造商和OEM/ODM制造商。涉及的制造商越多,轉型成本就越高。 |